图片新闻
科研进展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张振卿在《Catena》上发文揭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与水文长期演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发布时间:2021-08-25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张振卿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单位近日在《 Catena 》共同发表论文 “Hydr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evidence of wetland evolution on the Sanjiang Plain (NE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Holocen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揭示了近 6000 年以来三江平原内陆淡水沼泽湿地植被与水文演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泥炭沉积地层的古环境代用指标信息是记录沼泽湿地长期演化过程的重要地质载体。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典型天然泥炭地的沉积柱芯为对象,在AMS C-14年代学研究基础上,以1cm为分辨率进行了孢粉、粒度、有机质含量等古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初步揭示了近6000年以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演化不同阶段的植被与水文条件特征,并通过其与已有古气候参数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湿地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距今4600年以前,洪河沼泽湿地应属于古冰丘消融后的冰湖环境,当地植被以水生草本植物为主。此时期处于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夏季风强盛,丰沛的大气降水为古湖泊发育提供了水源保障。在距今4600年左右,东亚夏季风显著衰退导致古湖萎缩干涸,在此基础上沼泽湿地开始发育并伴随泥炭累积,当地植被以典型沼泽湿地草本植物为主,湿地周边生长一定比例的乔木植物。在此后泥炭地发育阶段,当地植被与水文状况依然受到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控制,较强的夏季风降水通常导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较高的水位和草本植物比例,反之亦然。因此,本研究认为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是驱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长期演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Figs_页面_7

  此研究工作由张振卿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09441871098)联合资助。张振卿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1.105332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