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义无反顾毫无畏惧;支教教师身筑防线,信念铠甲坚不可摧。言传身教,一直是最有力度的为师之道。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甘肃分团的成员们不忘初心,即使不能第一时间回到讲堂,回到孩子们的身边,依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担当,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学生们,奉献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的真正含义,他们“走上讲台是言传的讲师,走下讲台是实践的导师”。

左一为石琳 左二为包敏敏 左三为林雪松 左四为王琪
左一为葛建辉 左二为孙铁生
网络为介,坚守后方
战“疫”一打响,作为甘肃分团负责人的孙铁生,便立刻带领支教团全体成员投入到战“疫”工作中。孙铁生组织全体支教团成员立即启动班级应急管理预案,对同学们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对同学们的身体状态进行调查,制定支教团应急预案,取消原定的买票计划,召开支教团线上会议,为授课进度的调整做好准备,除此之外,支教团达成共识——即使暂时不能回到学校支教,也要力所能及地投身到防控疫情的战争之中,践行支教团精神。
因为担忧同学们的情况,孙铁生时时牵挂着支教地的相关事宜,随时关注甘肃防疫动态。
2月2日,孙铁生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打来电话的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委,他们向支教团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能够联系到一些社会援助。
一结束电话,孙铁生立即组织全团成员着手联系社会援助,为抗战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争取到更多的物资,以保障前线的防疫工作。通过支教团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在接到电话的当晚,他们就征集到了第一批物资——医用一次性口罩两千个。援助的爱心人士于当晚就从尼泊尔下单,立即送往甘肃省。
之后,支教团成员们又从多个渠道筹集到援助资金共10500元,立即汇给安定区团委,安定区团委统一交给红十字会,用于保障当地的后勤工作。
此后,孙铁生积极加入到安定区青年志愿者防疫团队。因为孙铁生此时不在甘肃省,所以他通过网络渠道,做起了一名网络志愿者,在网络上寻求爱心人士的帮助,并负责后续的物资对接工作。除此之外,孙铁生帮助发布募集令,为各街道寻求更多的志愿者帮助。因表现突出,孙铁生被评为“定西市优秀抗疫青年志愿者”。

孙铁生正在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抗疫物资统筹
投身基层,掷地有声
因为疫情,支教团成员包敏敏被困在老家整整一个月,尽管如此,她依然积极地关注着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由于老家地处甘肃省的偏远山村,信息传播相对滞后,村里人的警惕性较弱,总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所以仍然有人来往拜年,这让包敏敏很是焦急。于是,她拿起话筒在自家院里喊话,号召邻里村民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紧闭大门不往来。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做好防疫工作,她和村里的同龄人及时监控调查了村民的体温变化和外地返乡人员的返乡行程及身体状况。
作为一名党员,她心系祖国,积极响应号召,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为武汉捐款。作为支教团的成员,她在支教团老师和团长的带动下,参与了“为爱前行,支援武汉”宣传视频的拍摄。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她与当地老师积极联系,及时了解当地及学校的最新情况,也做好自身体温记录,时刻为开学做好准备。

包敏敏正在拍摄抗疫宣传视频
在这一时期,往日里文质彬彬的葛建辉也展现出全新的“姿态”,他将在甘肃山区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入到家乡——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桃源街道西洋村的疫情防控一线战斗中。
认真协助社区里的老党员们做好进出社区车辆和来往人员信息登记等工作,与村委会成员们携手,广泛宣传防控疫情知识,引导社区居民正确面对疫情,确保防范措施落地落实,以“战斗者”的姿态肩负起责任、担当起使命。在社区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洋村始终守住了“零感染”防线。
面对党旗宣誓时,那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这一特殊时期显得更加深刻、意味更加深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人人都是守卫军,而共产党员是向前进的突击队。在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青年党员们始终信念坚定,一往无前,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葛建辉手擎抗疫旗帜
心系前线,志愿社区
当第一次得知疫情时,支教团成员王琪感觉身体里有一股力量在沸腾,她热切地希望能尽己所能做一些什么。
王琪所在小区的大门,被人们称为“龙门”。每天都有职工人员值班驻守在龙门,测量体温、登记信息、检查车辆的进出。
王琪的父亲是一名党员,看见此情此状,立即投入到基层防疫工作中,受到父亲感染的王琪,也毫不犹豫地参加到值班队伍中。
在春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这对抗疫父女开始去各个家属楼下张贴关于防控疫情的小知识宣传单,挨家挨户询问,帮助居民扫描二维码,注册并填写基本信息。父女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团聚,老王和小王也成为社区抗疫战线上一道温馨的景色。

王琪在张贴抗疫宣传海报
在得知武汉疫情逐日严重、医疗物资供不应求的情况后,林雪松马上向武汉红十字会捐款100元。在此之后,林雪松用自己的工资,为青岛的失学儿童捐献了1000只医用口罩。作为一名教师,学生一直是她最大的牵挂,这些物资比起所需可能微不足道,但她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能走上一线,林雪松向社区居委会主动请缨,走上街头,成为一名“逆风前行”的志愿者,测量体温、整理材料是她每天都在重复的工作。
尽管工作繁琐且枯燥,但林雪松坚持了18天,长达90个小时,直到疫情有所缓解,林雪松才离开岗位。巾帼风范,在这90个小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林雪松在街道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
因为疫情的到来,刚刚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石琳,和父母聚少离多。石琳的母亲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防控组的组长,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其父亲也肩负着社区值守的任务,每天坚守在社区值班点。
在家的石琳看着忙碌的父母,有些“坐不住”了,她也报名了社区的志愿者值守,每周三和周五晚上6点到10点,在小区门口为来往车辆行人登记。
不仅如此,石琳还自发地承担了一项工作——为单元楼电梯、门把手等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进行消杀。每天都能看见石琳手持一个酒精喷壶和一块抹布,为电梯和门把手消毒的身影。
半年离家未归的石琳,成为了社区居民们熟悉的面孔。不仅如此,石琳的举动还带动一批居家的大学生,他们每天穿梭于单元楼之间,守护着通道,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电梯卫士”。

石琳在为电梯消毒
2002年,天津师范大学开始响应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招募选拔了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西部。十八年来,天津师大共计输送上百名优秀研究生前往国家级贫困地区甘肃定西等地开展支教工作,将扶贫接力计划薪火相传,将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21届研究生支教团甘肃分团的同学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和信念,带着服务西部教育事业的美丽梦想,奔向“垄中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市支教。“不是在最美的年纪来到西部,而是在西部开始最美的年纪”,是他们的口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虽不能及时返回甘肃,但是他们却用着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他们在这疫情下别样的支教人生,心系武汉,心系甘肃,心系中华。走上讲台,他们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支教教师,走下讲台,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90后青年党员。中国青年,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