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
张三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各3项。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学术成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有空没空,想着逛逛学术“超市”
综合师生交流和学生论文写作情况,发现同学们在取得进步之余,仍有三种现象较为突出:一是有的同学对论文选题有些懵懂,较少做出主动和成熟之选;二是论文结构不合理,条理性和逻辑性有所欠缺;三是论文行文存在诸多语病,甚至语句不通。这些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观感,其根子在于缺乏学术训练。
学术训练这事,既“急不得”,又“不能不急”。所谓“急不得”,指的是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所谓“不能不急”,指的是必须高度重视,对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虽然我们不能“以论文论英雄”,但论文写作毕竟是一种基本功的体现。成者,将受益匪浅;怠者,或留下遗憾。
同学们如何进行学术训练呢?方法有很多。这里推荐一种并不高深也不复杂但很实用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有空没空,想着逛逛学术“超市”。这里所说的学术“超市”,指的是各种学术资源平台。全国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学术资源平台的引进与建设,我校亦如此。同学们在学校实际上有很多便利条件可加以利用。遗憾的是,不少同学对此并未充分重视,登录和使用学术资源平台的频率普遍不高,往往明显少于登录“某宝”“某东”等电商平台的次数。有鉴于此,建议同学们可尝试如下两种方式(以中国知网为例),以进一步推动学术训练,增强学术体验和学术兴趣。
一是“闲逛”。这种方法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具体做法就是进行“篇名”检索,通过浏览文章标题的方式来学习和熏陶文章拟题的优秀手法。同学们若能养成这种习惯,相信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久而久之自然会对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和拟题有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这种方式还能拓宽学术视野,有助于了解相关主题的研究状况和动态。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淘到”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佳作。
二是“精选”。这种方式需要潜心而为之,既适合知识获取,也适合专题研究。具体做法就是围绕相关主题和研究领域,下载相关文章进行研读。如果供选文章数目庞大,可采取另设“篇名”二次检索和勾选“核心期刊”选项等方法来缩小范围。下载后的文章可通过泛读形式进行筛选,之后再对精选出的文章进行精读细品。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精读细品是全方位的,需要反复进行的。也请记住,文章的许多环节,包括标题、摘要、结构、行文和注释等等,都值得认真学习和体会。对应各个具体环节,多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处理,而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在哪里。同学们若能有意识地如此进行对照学习,持之以恒,相信论文写作很多方面的能力能得到提高,甚至包括独立思考、观点鉴评和创新方面的能力。
当然,除了中国知网之外,中外文的学术资源还有很多。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勤于利用。总而言之,有空没空,想着逛逛学术“超市”。要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
供稿: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