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闫国利教授课题组撰写的论文《小学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发展的阶段性:从对称至不对称》在《心理科学》2025年第48卷第2期发表。闫国利教授担任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巫金根为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190012)的资助。
阅读知觉广度指的是读者每次注视时所能有效获取的文字信息范围,是阅读流畅性与阅读效率的重要心理指标。已有研究发现,一年级小学生的中文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字左右侧各 1 个字,呈现出左右对称特征。而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及更高年级后,知觉广度扩展到注视字左侧 1 个字至右侧 2~3 个字范围,呈现出右侧范围扩大的优势。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小学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是如何从“对称”走向“不对称”的?
为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发展过程:(1)右侧范围的扩大,而左侧范围是恒定的;(2)先是左侧范围大于右侧范围,然后发展至右侧范围大于左侧范围;(3)先同时扩大左右侧范围,然后发展至右侧范围大于左侧范围。研究以153名来自小学一、二、三和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在移动窗口范式中设置左侧不对称窗口、左右侧对称窗口和右侧不对称窗口共三类可视窗口,以此探究小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发展变化过程与阶段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一、二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字左侧1个字至右侧1个字,左右对称;三、五年级则发展为左侧1个字至右侧2个字,呈现右侧范围扩大的优势;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为左侧范围保持恒定,右侧范围扩大过程;发展阶段表现为从“对称阶段”到“不对称阶段”;发展阶段转折点在小学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