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战疫
  

打造在线教学模式下的通识教育“金课”


发布时间:2020-03-31

教务处消息 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一贯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保证优质的通识教育教学。战“疫”进行时,教务干部队伍与专业教师通力合作,积极谋划、超前布局,全力做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期间通识选修课修读工作,保证全校4个年级32000人次的选课顺利推进,举全校之力打造在线教学模式下的通识教育“金课”。

早谋划,精选课程

通识选修课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与专业课相比,关注度更高、参与面更广、影响力更大。教务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天津师范大学应对疫情本科教学工作方案》要求,从课程类型、修读方式、开课年级、学分要求等多方面,经过多轮研判、反复打磨,制定了详细、可操作的通识选修课修读方案。为落实“教学任务不变,教学标准不降,教学质量不减”的网络教学要求,杜绝网络“水课”,各教学单位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务处精选网络课程资源,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在学校已建设的6门精品在线课程慕课(MOOC)的基础上,积极对接相关课程平台,组织专家精心挑选了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诗词之美》等精品课程在内的30门网络课作为网络通识选修课,供疫情期间学生在线修读。

细安排,联动运行

通识选修课具有选课学生多,且学生来源跨年级、跨学院、跨专业等特点,本着以生为本、尽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拥有扎实教务运行管理经验的教学运行科科长王健老师精心分析、精准推演,大胆提出本学期通识选修课实行“先修读后选课”的新运行模式。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教学经验的教学信息科科长姜有辉老师为确保全员都能参加网上学习,提前将全校包括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港澳台学生、留学生、交换生在内的共计24000多名学生数据精准导入课程平台。经过前期精心准备及准确的数据处理,36门通识选修课程于2月17日准时开课并平稳运行。

教务处按照“精准实施,分批进行”的原则,于3月6日至13日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时段在教务系统选课。利用8天时间,教务队伍静心、精心和尽心的工作,确保了全校13847名学生通识选修课程的确认工作平稳、有序完成。以文学院胡玉龙老师、电子与通信学院徐墨瑄老师为代表的学院(部)教务工作人员,在学生修读通识选修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总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困难生的学习问题。并且积极建言献策,“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同教务处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共同协调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学校与学院教务部门两级联动,齐心协力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非常时期的学业。

聚合力,协同并进

为更好服务学生,指导学生开展网络课程学习,按照前期工作方案,每门网络通识选修课需配备1-2名导学教师。各学院(部)教学院长积极开展工作,广泛动员,老师们更是积极参与踊跃报名。经过教师报名、学院筛选等多个环节,最终确定了由来自14个学院(部)的45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导学团队,导学教师中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桂艳教授、文学院赵建忠教授、历史文化学院杨效雷教授等博士生导师,有以新闻传播学院孙卫华教授为代表的教学名师,还有以音乐与影视学院高众老师为代表的90后青年教师。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一支特殊的教学团队在特殊时期发挥着特殊作用。因通识选修课的特殊性,网络导学也需要安排在晚上、中午或周末等休息时间,老师们毫无怨言,积极配合教务处制定了导学时间表,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配合老师们做好课程导学工作,教务处教学运行科李静老师建立了专门的导学教师微信工作群,搭建与老师们沟通的桥梁,做好课程导学的服务工作。通过与老师们协商,制定了每门课程的网络在线导学时间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自微信群建立以来,每日的提问及解答量都在百条以上。

为做好课程导学工作,教务处组织召开全体导学教师专题视频会议,教务处副处长于剑军介绍了本学期通识选修课的整体工作安排、导学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课程平台的使用及操作方法等。结合当前教学工作,老师们表示:一定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同时特别关注毕业生、困难生的学习动态,尽最大努力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困难。老师们还表示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是专业教师队伍、教务工作队伍的齐心、上阵、拼搏、进取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是老师们的热爱与坚守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的学习都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教务人员的保驾护航。疫情防控中,隔屏不隔爱,天津师大的老师们始终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不懈努力。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