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
刘玉芝,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先后获得武汉大学行政管理学学士学位、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学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参与和社会治理,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多维研究》,主持完成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多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度保障研究”。承担多门本科、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2015年度全国MPA优秀教师。

坚持底线思维 增强忧患意识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一形势研判警示我们,疫情造成的影响将会长期深刻地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如何坚持底线思维?如何面对未来呢?这里,我将自己的一点思考提供给同学们,与大家共勉。
一要“正名”,也就是尊重常识,守住社会共识的底线。所谓“正名”,就是名正言顺,名义正当才能说理通透。一般而言,名可以理解为常识,是人们认识问题,凝聚共识的前提。战国时期,史疾为韩国使楚,楚王问“正名”如何治国?史疾说,正如不能将喜鹊叫做乌鸦,为官者不正名,则无正当之行,“乌不为乌,鹊不为鹊”。《论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人尊重常识,他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才不至于偏离真相太远。尊重眼前事、身边事的基本事实与逻辑,不文过饰非,不掩耳盗铃,不粉饰太平。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常识是底线的共有经验,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的共有认知。尊重常识就是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刚性约束,遵守伦理秩序公序良俗的柔性规范,遵守沉淀在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
二要“正位”,也就是坚定立场,守住“人民中心”的底线。一个人的立场决定于他的三观。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是非得失的判断要看我们站在何处?站位不同,视角就不同,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多时候是涉及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问题。因而,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立场尤为重要。我们的努力为了谁,应该是读书人时时反思的大问题,青年人只有站在人民之中才有未来。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对以人民中心立场的最好诠释。在经济发展中坚守“人”的底线;在社会关系中坚守“人民”利益底线,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立场坚定不动摇。子贡曾问孔子为人之道,“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还说,“乡愿,德之贼也。”在立场问题上的底线就是不做“乡愿”,不含糊其词,不首鼠两端。
三要“正行”,也就是勇敢面对挑战,守住防范社会风险的底线。毋庸讳言,全面小康社会是风险社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这也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之后,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底线判断。未来的30年,我国将从全面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必然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风险。同学们的青春正是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在事业顺利时,居安思危,常怀忧患;在遇到困难时,守住初心,矢志不渝。当一个人处于底线的位置时,唯一能做的只有“向上”,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能够充分预料风险,做最坏的打算,才能造成最好的结果。
供稿: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