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赵悦)9月13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暨天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25)在我校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韩东育,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巩金龙,天津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英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再生,南开大学教授翟锦程,校领导陈玳玮、白学军、佟德志、秦龙、纪德奎,我校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侯惠勤出席活动。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共话理论创新、共商实践路径。会议由佟德志主持。
此次盛会由天津师范大学主办,学校社科处、研究生院、学科交叉中心等多部门协同承办,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为论坛主题,同步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电影学、国际中文教育和社会科学交叉创新9场平行分论坛,开展了106场学术交流报告,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搭建起高水平交流平台。
张再生在开幕致辞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断,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天津师范大学筹办此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更是高校主动扛起时代使命的生动体现。他呼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锚定“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目标,在关键学科领域突破创新,聚焦自主知识体系、新质生产力等前沿课题开展研究,让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
巩金龙代表学校向会议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高地。面向未来,学校将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聚焦师范教育建强基础学科,聚焦数字技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筑文理、文工、艺工相结合的科研矩阵,打造自主知识体系高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建强自主知识的研究体系与成果体系,着力提升话语体系的自主性,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成果产出、高层次国际科研合作,切实提升国际话语传播效能。
成果发布环节亮点纷呈。一是学校发布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智能计算实验室,该实验室采集了知网等国内主流知识平台的高质量学术数据,结合了像DeepSeek、千问等大模型本地部署的算法,旨在识别和分析标志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智能支持。二是学校发布了31个自主知识体系智能计算研究项目,该项目选题主要是知识体系中与党的创新理论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等,旨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最终形成知识体系智能计算的成果。三是侯建新教授团队发布了《欧洲文明进程》(16卷本),该成果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历时16年完成,现已由商务印书馆全部出版,这部鸿篇巨制被誉为西语世界之外,首部由中国学者主导撰写的最系统、最完备的欧洲文明研究著作集,表征着中国世界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取得重要进展。
纪德奎为获批“2025年度自主知识体系智能计算研究专项”的教师代表颁发立项证书。
白学军与侯建新共同为《欧洲文明进程》(16卷本)新书揭幕,侯建新教授代表研究团队向学校赠书。
在主旨报告环节,董奇、张树华、曾天山、韩东育、侯惠勤、翟锦程分别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实践、教材实践、文化根基等内容作了主旨报告。
下午的平行论坛中,参会专家学者分九个领域深耕细作。各分论坛研讨氛围热烈,与会学者围绕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路径、学科发展前沿等深入交流,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共识。
本次大会汇聚了多学科智慧与创新力量,通过跨领域思想碰撞与深度融合,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多维视角与实践路径。此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学校推动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搭建高层次、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学术资源融合共享的重要实践。下一步,学校将系统梳理会议成果,推动学术共识向实践行动转化,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持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
摄影:葛越 高书剑 赵翔宇
部分照片由社会科学处提供
编辑: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