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9月18日,天津师范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巩金龙发表了题为《韧以应变,向新而行》的讲话,深情寄语2025级新生。
韧以应变,向新而行——在天津师范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来宾们:
时维九月,秋光正好。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天津师范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6621名本科生、2723名研究生,以及来自41个国家的378名留学生。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路陪伴你们成长的父母、老师、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前不久,“九三”阅兵在北京隆重举行,彰显大国气度;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圆满落幕,谱写津门华章。这份时代的荣光,为你们的大学旅程赋予了独特的印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你们注定与国家发展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在强国建设的浪潮中书写青春华章!
而今日,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94年前的“九一八”,镌刻着民族的痛楚与觉醒。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80周年,从《天津条约》再到《天津宣言》,中华民族正是凭着“压不垮、打不倒”的韧性,才从苦难走向辉煌,天津这座城市也正是靠着这份韧性,在时代变迁中始终昂扬奋进。
作为天津百年师范教育传承者,天津基础教育文脉发祥地,天津师大始终与国同行、与城同进。建校67年来,学校培养了30余万优秀人才,300余名天津中小学现岗书记校长以及75%以上的天津基础教育一线骨干教师均为师大校友,这份对师范底色的坚守,正是“师大韧性”最真实的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份韧性,正是面对纷繁复杂困难挑战的姿态所在。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加速重塑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号角已然吹响。当时代变革的浪潮奔涌而来,你们既承载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韧性基因,也肩负着“勤奋严谨、自树树人”这一师大校训所寄托的使命与期待。唯有以韧应变,方能承接历史、直面当下、创见未来。借此机会,我想与同学们分享三点体会。
一是以韧性之光点亮“新知”,向内赋能,与变革相遇,与未来相拥。
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与职业形态、重塑着学习方式与教育生态,求知的内涵与途径也随之发生深层变化。真正的“新知”,不仅是通晓前沿学科,更是拥有在技术洪流中保持定力的智慧。它既要求我们钻研AI、大数据等“硬新知”,磨砺探求科技的锐气;也呼唤我们深耕哲学、伦理学等“软新知”,培育扎根人文的沉稳。这种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中兼容并蓄、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正是面向未来所必需的“智慧韧性”。
“新知”的核心,是从“知识存量”迈向“思维增量”。面对信息洪流,我们要跳出“被动接收”的舒适区,善用AI等技术手段甄别与整合,以系统思维破解复杂问题,在主动求变中激发韧性,做大学里敢为人先的追光者,更做未来能闯新路的开拓者。
今年年初,学校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全体师大人正阔步迈向“世界知名特色鲜明一流师范大学”的建设征程。我们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科研,成立学科交叉中心,修订培养方案,建设微专业,启用200余间智慧教室,为同学们搭建多元数智成长平台;我们蝉联全国文明校园,建成博物馆、校史馆、生态记忆馆等文化传承矩阵,校园内文明之风蔚然,润心育人成效显著。今年4月,你们的学长学姐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斩获两金一铜,获奖总数位居天津高校之首,这正是学校“育韧性之才”的生动体现。
同学们,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希望你们珍惜大学时光,既深耕专业做到“又精又深”,也广泛涉猎做到“又博又通”,在技术创新中拥抱变革,在价值创新中开拓“蓝海”,以“新知”立学,让智慧之韧锚定前行之路,努力成为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的“师大学子”。
二是以韧性之光点亮“新我”,向远赋能,与挫折共舞,与信仰共生。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心性的熔炉。你们或将面临学业的压力、生活的挑战、人际的困惑,但正是这些“风雨”,才能让你们从“脆弱的优秀”走向“坚韧的成长”。
在师大校园里,有关韧性的故事无处不在:图书馆中伏案苦读的身影,实验室里通宵不灭的灯火,运动场上尽情挥洒的汗水,都是师大人孜孜以求的日常。而这份韧性,更需锚定远方的信仰,那就是始终与祖国的需要、人民的期盼紧紧相连的“品格韧性”。
历史文化学院侯建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近二十载潜心钻研,最终完成16卷本《欧洲文明进程》,这部被誉为西语世界之外首部由中国学者主导撰写的系统性欧洲文明研究巨著,不仅是中国世界史学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里程碑,更深刻诠释了学术道路上那份甘守寂寞、百折不回的韧性之光。文学院校友李玉国扎根蒙阴山区38年,以视频直播带动果农走上致富路;教育学部校友杨营营8载坚守雪域高原,于西藏昌都的讲台上找到人生最厚重的意义。还有449名毕业生刚刚奔赴西部,他们以个体之韧回应时代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同学们,“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希望你们在“大有可为”的时代,鼓起“大有作为”的勇气,以“初春之朝气、朝日之锐气”直面挑战,在昂扬奋进中磨砺韧性,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征程,以“新我”立心,让品格之韧涵养成长之基,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师大学子”。
三是以韧性之光点亮“新师”,向阳赋能,与师道偕行,与育人之业同进。
“新师”,非惟身份,是“新知”与“新我”的升华,更是“师者之师”“人师之师”的价值追求。这背后,凝结了一代代师大人扎根教育、矢志不渝的“使命韧性”。正如刚才师生代表共同致敬的田本娜先生。先生从教七十三载,致力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研究,成果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令人感佩的是,她将“终身成就奖”全部奖金捐赠母校、奖掖师生,用行动诠释“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这份“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的坚守,正是使命韧性的生动写照。
“新师”之“新”,在于守住教育的初心,传承“传道授业解惑”“有教无类”的师道传统;也在于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学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成为重塑教育模式的“开拓者”。这种在坚守中创新的能力,正是一种高阶的韧性。作为天津唯一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的高校,我们见证着津门教育从旭日初升到春华秋实,也始终以开放创新之姿拥抱时代变革。今年,学校联合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构建“三校一院”协同育人机制,实行“3+1+N”英才教育师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改革,为“新师”培养注入新的动能。
同学们,师者如灯,需以韧为芯。希望你们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勇担新责,以“新师”立身,以使命之韧铸就师者之魂,努力成为能引领、善创新、扎根教育的“师大学子”。
同学们,万里之途,起于跬步;千钧之力,发于初心。当下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下的你们,正立于时代奔涌的潮头。愿你们以“勤奋严谨”精研“新知”,以“自树树人”成就“新我”,以“守正创新”争做“新师”,在一次次突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勇敢奔赴更辽阔的未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