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津云 | 高校里的博物馆 1800余件文物跨越半世纪的迁徙之路

金秋时节,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落成开馆,这是天津市属高校中首个文物类型的博物馆。

从1959年建立的文物室,到如今的博物馆,见证了天津师范大学几代师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传承之路。

四万多元购置收集1800件文物

坐落于天津师范大学校内的博物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陈列着从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800余件文物,其中不乏珍品:器型完整美观的商代青铜提梁卣、清代乾隆时期青花六方瓶、造型别致的汉代玉翁仲;书画方面有大众熟知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康有为、梁启超的真迹。

“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是1959年学校历史系设立的文物室。经过66年来的积淀,今年学校对原展陈空间进行系统性提升改造,建成如今的博物馆。”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系主任鲁鑫讲述起几代师生“守护文物”的传承之路。

这段历程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1958年9月10日,天津师范大学前身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在筹建历史系的过程中,任子庸院长认为:“进行历史教学,不能没有见证历史的文物!”经会议讨论,决定拿出四万余元经费用来购置、收集历代文物,筹建历史系文物室。

筹建文物室的重任落在时任历史系主任张贻宝肩上。据张贻宝先生1998年8月10日写的《关于1959年10月到1963年10月购买文物和后来检查大概经过的报告》记载,在几年的时间里,张贻宝带着几位青年教师,穿梭于京津两地的文物市场,购买每一件文物时都反复甄别、讨价还价。

当时国家文物部门为了保护文物、防范流失,曾颁令民间不得买卖文物。民间有文物者可向国家指定的文物馆、店部门申报,馆、店估价以酬,而后馆、店可向高校推荐收藏。正是国家的这一政策,使得师范大学得以购得各类文物1800余件(套),成为历史系文物室的基础馆藏。

这些文物是师范大学的宝藏,也是张贻宝先生一生的牵挂。1999年,病榻上的张贻宝已丧失语言能力,当家人递上纸笔,老人颤抖着写下“文物室”三个字,这是老人最后的嘱托……

文物“搬家”

多年来,文物被存放在天津师范大学的文物室内,成为“活教材”,对历史专业的教学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风风雨雨几十年,这些文物被妥善保护。每次文物室搬迁新址,历史系师生都会在打包前对文物做一次全面的养护和清洁。在上世纪80年代,文物室所藏书画也曾经过一次系统的装裱。

但也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除了供历史系学生观摩之外,其他专业的师生很难有机会见到这些藏品。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珍宝,体现更大的价值,天津师范大学决定建立博物馆,将这些藏品对外展示。2025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开始建立博物馆。

“此次博物馆的建设共用时131天,现在回想,每一个场景都是难忘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联合党委副书记、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乃和说。

从选址、建新馆、展陈设计,建立博物馆的每一个环节都由师范大学的领导及师生共同完成。

展馆设计由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陈晨老师主要负责。陈晨介绍,作为高校内的博物馆,更应该体现教育的底色,展馆在整体设计上兼具了“馆藏、研究、展陈、教学”等职能。和大多社会博物馆不同,展馆采用明场照明,便于让观众更清晰地观赏文物。此外,馆内每件重点文物均配备二维码,扫描即可获取详细介绍;设置“知识窗”辅助展示,通过图片等形式拓展文物相关知识;数字沉浸空间里,将名画做成动画形式,让文物“活”了起来……

经过多次调整,展陈设计、布置完成后,将文物迁入新馆也是一项“重头戏”。搬迁前,学校聘请了专业的文物修复公司,对文物进行了系统清洁,在逐件拍摄、登记之后,师生们将文物妥善打包、装箱,运送到新馆,整个过程用时14天。

“文物清理与搬迁过程中,我们在每一件盛装文物的囊匣中,都发现过不同时期文物的守护者们留下的登录卡片、交接单据、情况说明等文件。”文史系鲁鑫老师说,看到这些已经发黄的历史档案,仿佛和守护文物室的前辈们有了一次隔空对话。

梳理文物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惊喜”的发现。鲁鑫老师介绍,整理时关注到一件黄色的瓷盘,它被收购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被当成普通的唐代瓷器。上世纪80年代,考古队发掘陕西法门寺地宫时出土了“秘色瓷”,“专家在清理时说,这件瓷盘就是秘色瓷,原来我们学校也有如此珍贵的文物,就像发现宝藏一样。”

“守护文物”的接力棒

2025年9月,随着博物馆正式开馆,天津师范大学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传承之路,又延续到了年轻学生们一代。

博物馆的日常维护、讲解都由师范大学师生来承担,学校成立了一个社团,30多名本科及研究生经过筛选加入进来,成为博物院志愿者。每天,学生们排班值守,给博物馆做卫生、维持秩序、义务讲解……

天津师范大学2023级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瑀从整理文物开始便参与到博物馆工作中,她说,在志愿服务中,对文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使命感;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杨甜甜成为讲解员,她和老师一起撰写讲解词,将近3万字的讲解词背诵熟练,甜甜觉得收获了太多知识点;一名今年已经毕业的师大学生将几件重点文物设计成IP形象,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

学生们在为博物馆贡献自己的力量,博物馆也为学生们创造了学习和展示空间。馆内有一座“一平米博物馆”,设为临时展区,鼓励学生们自己策展、自己讲解,做自己的展览。同时,博物馆计划定期举行学术沙龙、研学活动、文博课堂等,向全校师生介绍文物知识,让师生在近距离观赏校藏文物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

未来,天津师范大学还会将文化传播拓展至校外,定期举办面向公众的文物知识讲座、文化体验活动。设置研学课程,让中小学生来参观博物馆,或者深入到中小学和社区讲解文物知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辐射作用。

“我们希望博物馆的开放可以搭建起校园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与公众科普教育的新平台,为天津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乃和说。

来源:2025年10月30日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