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薛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部署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社会科学处于9月23日举办第三期从游学术讲堂。应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天师大学报社科版”)邀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编审开展题为“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举措”的专题讲座,会议由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关英明主持。

刘曙光编审围绕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任务、核心工作及引领创新路径三大核心维度,展开系统且深入的分享。专题讲座指出,立足新时代发展坐标,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肩负着文化传承与思想传播的双重使命:一方面需以文风改进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转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学术载体更精准、更有效地传播;另一方面要锚定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核心目标,推动“政治家办刊”的方向引领与“学者办刊”的专业深耕深度融合,既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又筑牢学术期刊的专业底色与思想根基,为学术研究立心铸魂。
在探讨学术期刊核心工作与创新发展路径时,刘曙光编审提出了关键方向与实践思路。他强调,期刊发展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体系与评价体系,让期刊真正成为服务国家决策、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载体;同时要打破主体壁垒,推动多方力量协同联动——既要推动编辑队伍向“学者型”转型,不断提升学术判断力与专业把关能力,打造高素质办刊团队,又要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学术思想碰撞、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优质空间,激活学术创新活力。
刘曙光编审分享的前沿办刊经验与创新思考,不仅为我校期刊出版中心编辑及相关从业者更新理念、优化实践方法提供了重要指引,更将助力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行业在内容建设、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本次讲座成功搭建了我校与国内顶尖学术期刊的交流桥梁,有效促进了学术资源共享与行业经验互鉴,为推动我校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服务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校社会科学类学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注入了新活力。
社会科学处于10月17日举办第四期从游学术讲堂。应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贵良开展题为“从语言实践的角度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专题讲座,会议由文学院刘卫东教授主持。

文贵良教授以“何谓发生”为题切入,从词源与学理双重角度对“发生”一词进行了细致剖析。随后深入厘清“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仅指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成品的最终诞生,更在于其从孕育、萌芽到逐步成型的动态历史进程,而这一过程的根本动力与表现载体正是持续演进并最终实现现代转型的文学汉语实践。文贵良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证了新的文学形态必然在全新的文学语言实践中萌发,并明确将文学汉语界定为晚清以来作品中融“理、情、文”于一体的高雅汉语形态,为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起源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文贵良教授进一步聚焦晚清民初时期的“轴心作家群”,讲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他详细分析了王韬与黄遵宪的异同,并进一步勾勒了由梁启超、林纾、鲁迅、周作人等十位大家组成的轴心作家群。讲座最后以鲁迅为典型案例,生动描述了鲁迅早期的语言实践“四重奏”。文贵良教授认为,对汉语的深度质疑、锤炼与探索,促使鲁迅创作出《狂人日记》这部划时代的作品。
文贵良教授的讲座阐明了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紧密联系,启发了在座师生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再思考,现场反响热烈。本次讲座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为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照片由社会科学处提供
编辑: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