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白帆)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学院服务社会能力,扩大学院社会影响力,10月14日,2025年天津市高素质农民培育乡土文化能力(乡村工匠)市级培训班在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市农业农村委社会事业处副处长刘士丛、副处长张竹音,有关行业专家与来自全市10个涉农区的40余名优秀农民学员齐聚一堂,共启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新征程。经济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出席开班仪式。

张竹音谈道,市农业农村委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希望通过培训培育出更多优秀乡村工匠,带动天津农业农村发展。将选树“全国优秀乡村工匠”纳入培育工程,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她鼓励学员要珍惜机会、学深悟透,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推动家乡发展的新动能。
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吕景春表示,此次培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举措。无论是“技术+经营”赋能的直播电商,还是“文化+产业”融合的非遗传统文化,都紧扣国家战略与天津发展实际,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本次培训为期12天,18位相关领域资深专家重磅加盟。课程设置上,首次实现了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旨在探索出一条将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与经济优势的创新路径。

此次培训教学团队阵容强大,内容丰富。不仅有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社会事业处副处长刘士丛作培训首讲,胡东宁、贾潍等多位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传经送宝,更有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石彦敏现场点拨,还有企业和公司的创始人讲授非遗商业策划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让大家学会电商、学会直播、开拓商业思维。培训期间,参训学员还将前往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河北省遵化市蟠龙工艺创新工作室、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棋子烧饼非遗文化体验馆开展实地研学,致力完成培养新时代农民新兴专业技能,拓展农业市场经济价值增值理念,实现农民收入结构改善的培训目标。

此次活动是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由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牵头,联合市农业农村委社会事业处,共同构建“技术+文化+经营”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育体系。不仅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师大作为”,更是赋能乡村的“人才实践”。未来,经济学院将持续深化服务社会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聚焦地方产业需求与民生痛点,开发定制化培训项目、组建专家服务团,把学术资源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服务+创收”双驱动模式,为区域发展注入动能的同时,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让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照片由经济学院提供
编辑:孟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