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陈洁)为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6周年,探寻李大钊同志革命足迹、感悟其“铁肩担道义”的崇高精神,近日,天津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与河北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开展党建联学共建活动,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马学员共同走进北洋法政学堂旧址,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党课。


活动伊始,师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北洋法政学堂。通过细致生动的讲解,大家深入了解了北洋法政学堂这一中国近代法学与政治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一片革命的沃土。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曾在此求学,并深受其史地教员、革命家白毓昆先生的深刻影响。白毓昆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刊物《地学杂志》创刊人,其“地理学救国”的实践精神与革命情怀,深刻启发了青年李大钊,推动李大钊将地理知识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相连,逐步确立起“铁肩担道义”的崇高志向。李大钊等先辈的革命足迹与精神血脉,为这座百年学府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也成为激励后人不懈奋斗的宝贵财富。


入党积极分子商华莹同学在参观北洋法政学堂后说到:“在课本上,这些建筑更像是历史符号,遥远而崇高,但站在法政学堂的教室里,看着这里的砖墙,我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仁人志士热血澎湃,为民族独立奔走呼号的场景。尤其是听到白毓昆老师不仅教地理,更用地理知识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经世致用’。地理知识不再是冰冷的坐标和等高线,而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连。这种从‘知识’到‘信念’的升华,是只有在实地才能获得的深刻体验。”

参观结束后,河北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蕊结合地理学科的红色基因与当代生态保护使命,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堂融合历史传承与专业实践的科普思政课程。“如今,做好水质监测、流域治理,正是对‘铁肩担道义’精神的当代践行,是把红色基因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实际行动的具体体现。”张蕊从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出发,系统介绍了天津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方面的主要工作,特别讲解了海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进展,通过翔实的数据与案例,生动阐释了地理专业在服务区域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引导师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把爱国情怀融入地理研究与生态保护的实践中,为建设美丽天津贡献力量。

此次联建共建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浸润之旅,更是一次地理知识与生态保护意识的深化之旅,进一步强化了师生的专业认同与社会责任感。下一步,地理学部与河北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继续深化合作,依托联建共建平台,推动地理科学研究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更紧密结合,共同为天津市及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照片由地理学部提供
编辑:张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