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心理学部汪强教授课题组在NeuroImage发表论文“Neuro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substrates of the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rain transcriptomic and cellular architecture”

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汪强教授课题组完成的论文“Neuro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substrates of the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rain transcriptomic and cellular architecture国际神经影像学权威期刊NeuroImage发表。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高媛媛和青年教师胡莹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汪强教授与西南大学何清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短视频成瘾(Short Video Addiction, SVA)是近年来数字行为成瘾的典型表现,具有对短视频平台的强迫性和不可控使用特征。过度沉迷短视频不仅影响睡眠、视力等生理健康,还与认知功能缺陷(如注意力、学习与记忆障碍)及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压力)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行为层面,关于短视频成瘾的脑结构与分子机制仍缺乏系统证据。研究采集了111名被试的行为与脑影像数据,结合传统单变量分析与个体间表征相似性分析(IS-RSA),并进一步整合脑影像转录组学方法,系统探索了短视频成瘾的神经解剖学、功能活动及基因表达基础。结果发现,眶额皮层和双侧小脑灰质体积与短视频成瘾显著相关;其中,左侧小脑灰质体积强度调节了特质妒忌与短视频成瘾的关系。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后扣带皮层(PCC)、小脑和颞极表现出较高的局部一致性(ReHo);其中,DLPFC 的活动强度和颞极的活动模式分别在“特质妒忌—短视频成瘾”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结果提示,奖赏加工、执行抑制、自我意识及社会认知相关脑区是短视频成瘾的重要神经基础。

脑影像转录组学结果共发现521个基因与短视频成瘾显著相关,并富集于多条特异性功能通路。时空表达分析显示,小脑相关基因在胎儿早期、新生儿及婴儿期,以及儿童到青年阶段均呈现较高表达,提示短视频成瘾可能与神经发育早期的分子机制密切相关。该研究首次从行为—脑结构与功能—转录组学三个层面系统揭示短视频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理解这一新兴行为障碍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