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吴瑕副教授、张宗博士研究团队(成员包括研究生郝悦、张朔贤、张环副教授、姜云鹏博士,以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陈瀛博士,通讯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张宗博士)完成的论文“Love in the time of zoom: how much intimacy modulates brain and behavior synchrony in face-to-face vs. video communication”在国际知名期刊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发表。
该研究揭示了视频聊天中情侣与朋友互动差异的神经机制,解密了为什么明明屏幕里的TA在笑,为啥感觉没见面时甜?那是因为你和TA的大脑,可能在视频时掉线了!该研究聚焦社交沟通的核心问题:亲密关系类型(情侣、朋友)与沟通方式(面对面、视频)如何共同影响人际神经同步(INS)与行为同步。研究团队通过招募特定亲密关系组合的参与者,结合超扫描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与双人行为分析,系统探究了不同沟通场景下的大脑活动与互动表现。结果显示,在面对面沟通时,情侣在前额叶皮层的高频段(0.081-0.09Hz)神经同步性显著高于朋友,这种同步性与关系亲密度呈正相关。然而,在视频交流时,朋友组的神经同步性反而优于情侣组。而在低频段(0.038-0.046Hz),朋友在面对面交流时表现出更强的同步性,情侣则在视频交流时同步性更高。同时,言语行为在关系满意度与前额叶神经同步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面对面交流中女性前额叶活动还能预测男性后续脑活动。这一发现表明,不同亲密关系会依赖不同神经频率通道实现同步,沟通方式的变化对情侣互动的影响更显著。该研究首次系统对比了情侣与朋友在不同沟通方式下的神经行为同步差异,明确了人际神经同步的频率特异性与性别影响特征。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数字时代社交神经机制的理解,也为提升视频沟通质量(如情侣远程互动、朋友线上协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