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吴瑕副教授研究团队(成员包括研究生凌欣、苏家慧、苗志伟,以及姜云鹏博士,通讯作者为吴瑕副教授)完成的论文“How category frameworks shape the pre-activation of attentional templates: Evidence from high-resolution SSVEPs”在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发表。
该研究结合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技术,以毫秒级时间分辨率揭示了不同类别框架对注意模板预激活模式的影响,为理解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关键突破。该研究聚焦视觉认知的核心问题:原型、语义、策略三种类别框架,如何影响注意模板预激活的时间动态与神经模式。研究团队通过招募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结合脑电(EEG)与SSVEP技术,搭配多变量模式解码(MVPA)分析,系统探究了不同类别框架下视觉搜索的行为表现与神经活动特征。结果显示,原型框架下视觉搜索效率最优,反应时最短、准确率最高;预激活阶段中,原型框架启动最早(搜索前−1808~−1562 ms),语义框架稍晚(搜索前−1460~−1396 ms),策略框架最晚(搜索前−359~−28 ms);且三种框架在视觉搜索阶段的神经活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但 N2pc 与 CDA 成分无差异。这一发现表明,类别框架通过调控预激活时间进程,影响视觉搜索表现,且不同框架依赖独特的神经机制实现注意引导。该研究首次以毫秒级分辨率系统对比三类类别框架的注意模板预激活差异,填补了该领域时间动态研究的空白,并明确了类别框架与视觉搜索效率的关联机制。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注意模板调控机制的理解,也为教育领域的注意力训练、人机交互设计的视觉引导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