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现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榜样力量”先进典型展示栏目,集中展现我校2025年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的生动事迹,激励广大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涵养深厚教育情怀,锤炼过硬育人本领,矢志成为新时代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奋力谱写特色鲜明世界知名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崭新篇章。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25年天津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地理学部孟伟庆。
孟伟庆,天津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环境科学系主任。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教育事业,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牢记初心,甘于奉献,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国家需求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德育思政践行者,教育路上引路人
以生为本,助力学生成长
孟伟庆为人谦逊,做事沉稳,将为社会育人作为教师职业的首要价值,踏实严谨地履行自己的每项本职工作。作为环境科学系主任,他公允务实地参与学院各项相关管理事务,对学院年轻教师的师德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很温和,知识面广,讲课生动,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这是一位学生对孟伟庆的评价。入职天津师范大学以来,教书育人成为了孟伟庆的使命与担当。面对不同能力的学生,他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以科学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风格向同学们展示前沿的知识热点,深受学生欢迎。
在日常教学中,孟伟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辅导多名本科同学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多次获奖。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他认为高校教师同样需要对学生的未来与选择负责,在上课过程中,他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需求,将眼光放远,将格局放大。孟伟庆老师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所指导研究生的成长过程,鼓励同学们要积极关注国家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思政内容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他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业课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忘国家需求,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将来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奉献一份青春力量。他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助力多位学生留学深造。他坚持专业和思想双引领,为学生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纽扣。
扎身科研,服务国家需求
孟伟庆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海岸带环境变化与生态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量化和生态系统管理。坚持在“产学研”和“服务国家需求”中工作是孟伟庆的科研信条,他认为“科研成果要落实在实际应用中”。
自入职以来,他已经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共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天津市“131”人才工程,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访学,获得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等。通过科学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科学方案。此外,孟伟庆还担任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努力提高学院环境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声誉。
理论基础是科研的基石,而创新思维是科研的活力源泉。孟伟庆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他指导多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学术论文,包括1区和2区论文多篇。孟伟庆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南大学等攻读博士,同时他积极参与“访企拓岗促就业”,经他推荐,多名学生获得中国环境报记者等工作岗位。
甘于奉献,厚植情怀担当
孟伟庆现担任地理学部环境科学系主任,兼任学部纪委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科普基地的负责人等职务。他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学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孟伟庆长期专注地学科学普及工作,受聘多个中小学和区县的科普教育大使,每年义务为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近20场;与天津市相关学术团体联合组织中小学生地理科普活动30余场次,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情怀与担当。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孟伟庆坚信每一份积累都将有收获,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以“把教学作为一种生命来看待”的态度关爱每一位学生,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荣誉和科研项目。孟伟庆始终贯彻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育人理念,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努力实现“朋辈相互造就、师生彼此成全”的培养目标。孟伟庆以“心中有格局、做事有规矩”的箴言与学生们共勉,智信守正,扎实低调,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真实写照。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