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秋

首页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榜样力量 | 祁小龙:实践育人,守正创新

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现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榜样力量”先进典型展示栏目,集中展现我校2025年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的生动事迹,激励广大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涵养深厚教育情怀,锤炼过硬育人本领,矢志成为新时代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奋力谱写特色鲜明世界知名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崭新篇章。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25年天津师范大学优秀教师——新闻传播学院祁小龙。

祁小龙,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授、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高级记者。

实践育人,守正创新

实践引领教书育人

祁小龙于2018年人才引进到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后,迅速转型,实现从业界实践到学界教学的工作转变。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精益求精,全方位、全流程培养人才,尤其重视实践教学,主要承担的新闻摄影教学是非常注重创新能力的学科。实践教育能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增长创新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将课堂内实践和业界实践分别进行,而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课堂实践很难适应形势。他引进业界资源将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实践与媒体和企业的实践打通,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参与媒体和企业的工作实战训练,通过所学技能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参与采访拍摄。让教学更贴近实际,让学生将该门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心建设上,他着力推进中心现代化建设和产学研及校企合作,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搭建平台、提供保障。

在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中,祁小龙始终将学生职业发展作为核心关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市场适配度。开拓就业渠道,通过他积累的业界资源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积极联络拓展优质企业资源,并建立多个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实践与就业平台。对于他所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档案,特别关注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学生,“一生一策”定制就业方案。通过持续跟踪、岗位精准推荐、心理疏导等,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近年来所指导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专注科研服务社会

祁小龙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摄影史和摄影证史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他总结出相对于传统文字史料,影像资料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影像的直观性为研究者提供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证据性对于证实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细节性,如服饰、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等,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补充和纠正性对文字史料中的错误或疏漏;跨文化交流性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提供了共同的研究资源;技术发展性如不同感光材料、不同摄影器材其记录的影像信息和景物透视关系都不同,从而能辅助进行内容分析。主持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近代天津新闻纪实影像整理与研究,已刊发多篇论文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发表CSSIC、核心期刊等论文十余篇,通过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新闻摄影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并用理论创新服务社会,坚持“四个以文”推动我市文化发展。

坚持创作守正创新

摄影艺术作为起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和理论体系都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价值属性。近年来祁小龙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探索摄影语言的中国式表达,即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发展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手法成为中国摄影家的课题。他在国内首创将兴盛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等国的铂金印相、蓝晒印相等古典摄影工艺与中国传统的宣纸、丝绢等传统画材结合,创作中国传统文人画风格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摄影界的认可。摄影作品将中国的传统美学、哲学思想以新的形式呈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国家形象塑造,即通过摄影艺术的中国式表达塑造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作品,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社会变迁、人文风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摄影艺术的中国式表达丰富了世界摄影艺术的多样性,也提升了摄影艺术的整体价值。他创作的摄影作品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传递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祁小龙以其在摄影领域的贡献于2024年获得中国摄影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