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现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榜样力量”先进典型展示栏目,集中展现我校2025年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的生动事迹,激励广大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涵养深厚教育情怀,锤炼过硬育人本领,矢志成为新时代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奋力谱写特色鲜明世界知名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崭新篇章。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25年天津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外国语学院李艳玲。
李艳玲,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深耕外语教育领域31年。她始终坚守“扎根中国、语通世界”的教育初心,在思政育人、教学改革、科研管理等方面深耕不辍,用实干与创新诠释着“四有”好老师的担当,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语言桥梁”。
扎根中国育桃李语通世界传薪火
以德为基,铸魂育人守初心
“外语不仅是工具,更是传递中国声音的桥梁。”这是李艳玲31年教育生涯中始终践行的理念。她深知外语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始终将思政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她主持策划“师大外院外交官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外交领域专家走进课堂,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与沟通智慧,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筑牢家国情怀。
在“弘扬教育家精神 —— 纪念王嘉龄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主题活动中,她以三十年的从教经历和师生共同回顾王嘉龄先生等前辈“大先生”的育人故事,提炼其深耕教育、为国育才的精神内核。在教学中,她将这些“大先生”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案例,让学生在具象化的故事中感悟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向“大先生”看齐,把传承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理解外语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把每一堂课都变成文化传播的窗口。”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是基础语言课还是专业必修课,她总能精准找到中外文化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深化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她的思政育人成效,在学生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有学生在海外孔子学院用外语讲解中国非遗展览,用生动表达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学生投身“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以专业翻译能力搭建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走进孔子学院、国际组织、外事部门,带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递中国声音,成为“扎根中国、语通世界”的践行者。
以创为要,教学改革开新篇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信息化浪潮与教育变革,她主动求变,走出了一条“双向赋能”的教学创新之路。她带领教学团队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搭建跨国合作学习平台,让学生与国外伙伴通过网络“面对面”交流,在互学互鉴中,语言实践能力与文化传播能力同步提升。这种模式不仅获教育部国评专家肯定,更推动学校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让“中国故事”通过青年一代走向世界。
深耕换来厚报。她带领团队打造的《大学英语》程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教学成果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项目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重点培育项目”,一系列荣誉见证着教学改革的坚实步伐。
以研为翼,科研管理显担当
作为分管科研工作的负责人,李艳玲坚持“科研有温度,育人是核心”,推动科研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她牵头组织“青年教师工作坊”,引导青年教师在选题时关注国家需求——从“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究”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策略”,让科研方向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在她的指导下,多名青年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形成了“既出成果,又育人才”的科研生态。她和领导班子一起,锚定一流师范大学建设目标,在学科布局、人才引育、平台搭建等关键领域协同发力,为学校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自身科研领域,她深耕“跨文化传播与外语教育”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成果丰硕。其专著《西欧中世纪的大学与社会》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的教材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优秀教材”,为外语学科的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以效为证,桃李芬芳谱华章
31年春风化雨,李艳玲的育人成效在学生身上生动绽放。她带领团队指导学生在“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总决赛”中连续三年斩获全国一等奖,创下天津市高校在该赛事中的最佳成绩;开发的案例《茶和天下》获“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最佳案例奖”,实现学校在该领域的历史突破。
“变的是讲台下的青春面孔,不变的是育人初心。”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艳玲仍保持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说:“未来要让每门课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让每项科研都蕴含立德树人的温度,让每位学生都具备‘扎根中国 语通世界’的底气。”这朴素的话语,正是一位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最真挚的承诺。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