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热点文章
师大要闻
  

2025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2025-08-04

本站讯(通讯员 郝健强)7月27日至31日,2025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以“数承物理,智启未来‌”为主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王青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刘玉鑫教授出席会议。我校党委副书记董洪霞同志出席开幕会并致辞。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美东主持开幕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80余名专家学者和13家企业参加会议。

开幕会上,董洪霞代表天津师范大学对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长期以来对我校物理专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谢意,向出席和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她详细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以及物理学科的建设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她表示,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发展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实现技术革新与突破具有重要的支撑和驱动作用。物理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重任,要聚焦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新时代物理学科教育使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创新,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新模式,为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推动基础学科建设、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王青代表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对天津师范大学承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他指出,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义发生着剧烈的变革,此次会议紧扣“技术赋能课堂变革”与“教育定义未来人才”双主线,是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铮铮誓言。他表示,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教科文组织宣布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要深深扎根于量子科技的沃土。未来量子计算带来的算力飞跃,将让人工智能如虎添翼,引导波澜壮阔的未来。当今时代,量子物理早已成为物理教育中跳动的心脏,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教育革命的滚滚浪潮中,要深刻思考,积极探索,让高质量的量子教育照亮每一个学子的求知之路。

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量子计算发展现状》和《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的主旨报告。

在分会场报告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在示范课分会场、教学研究项目交流分会场、教学研究论文分会场和科学家精神项目交流分会场作了精彩报告。会议期间,专设张贴报告,以全面鲜活的方式提供与会代表和专家教师交流讨论。学术会各分会场,讨论热烈、精彩纷呈、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人员围绕基础物理一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基础物理课程教学优秀案例、基础物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基础物理教学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AI赋能基础物理教学、大中物理教育衔接经验交流、著名物理学家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呈现了一场关于物理学科基础教学、科学创新的丰富盛宴。

闭幕会上,刘玉鑫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天津师范大学为承办此次会议的辛勤付出和周到服务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对会议召开质量和效果给予高度评价,对评审专家的学术观点、参赛老师的精心准备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要从理论和学科的视角加强自身修养,要用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赋予课程灵魂,要更进一步充实教育者自身,提高学术水平,积极推进“101计划”,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先”,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和思考,从而更好地贯彻教育教学目标。

此次研讨会共收到代表论文124篇,评选出优秀分会场报告10项,优秀张贴海报3项。通过此次研讨会,广大高校物理教育工作者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不断凝聚智慧与共识,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技术赋能教学的新路径,在知识传递向能力建构的转型中勇担使命,为高等物理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新时代物理教育的精彩篇章!

编辑:张立新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
津ICP备09008453号-26 | 天津师范大学.公益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