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讲解员李慧岚以馆藏的一册特殊《毛泽东选集》为切入点,为师生揭开历史深处的红色记忆。这本泛黄的书籍扉页上清晰写着:“一九四九年一月得于冀东蓟县,八里庄四野总司令部,炳泉”,字迹跨越时空,诉说着共产党员李炳泉的赤诚信仰。这本书不仅承载着平津战役的历史,更铭刻着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密码。七年级学生张淇睿在互动中感慨:“看到扉页上的钢笔字,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的代代传承!”
“瞧这组对比图——洪水退后的淤泥地,现在全是绿油油的菜苗!”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展示的西青区第六埠村蔬菜大棚的实景画面,让台下的同学们睁大了眼睛。宣讲团成员带领师生以“青言青语”解读天津振兴实践,从第六埠村新修了宽敞平坦的旅游道路,2024年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800万元、同比增幅达60%,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为民排忧解难等方面介绍了一年来天津的发展变化,带领学生感悟“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的深刻内涵。
“注意!血战湘江区坡度要调低一点!”十余名学生围在“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画布前,通过调整地图画布的高低倾斜幅度推动网球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前进,亲身体验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历史壮举。这是宣讲团为本次活动设置的特别互动环节。“球掉了3次才成功,我明白了红军长征没有‘重来’的机会,他们真的太勇敢了。”民族中学学生赵子勋触摸画布感慨道。这种沉浸式互动让红色精神从书本走入现实,激励青少年以行动传承革命品格。
此次活动通过“馆校协同+大中小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密码,将时代使命转化为可践行的青春坐标。下一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红色课堂”“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构建大中小学共研红色图谱、共溯城市记忆、共解发展命题的育人新生态,让理论之光在青年学子丈量大地、解码历史的脚步中愈发璀璨,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天津实践注入持久涌动的精神动能。
来源:2025年5月19日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