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李倩 吴珊珊)7月7日至13日,天津师范大学聚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命题,成功举办暑期“教研周”活动。在教务处有力统筹下,相关部门与各教学单位协同联动,紧扣思政能力建设、专业优化调整、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改革创新、教师能力跃升及质量保障强化等关键环节,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的深度教研,为全面提升育人实效注入强劲动能。
铸魂·思想引领
各学部(院)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学习、主题党课、思政研讨等,引领教师实现多维度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教育学部学习传达田本娜先生表彰大会精神,围绕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展开热烈研讨;法学院组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学习,强化廉洁从教意识,筑牢“法治中国”建设者的职业信仰;经济学院开展《坚守初心使命》主题党课、《习近平经济文选》专题培训等,提升教师“经世济民”的思政素养和职业担当;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教研,着力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创新的中国话语权;生命科学学院设计微生物技术在“双碳”目标中的应用案例,探索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路径。教师们在思想淬炼与专业实践中,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的深刻转型。

筑基·育才蓝图
教研周期间学校分组召开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权威专家来校指导,分别结合师范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专业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点评,就人才培养方向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涵建设等多个维度提出完善意见。各学部(院)结合论证专家意见,召开30余场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建设改革研讨活动,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等多群体广泛参与。研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天津市特色产业链需求,重点围绕课程结构重组、实践教学强化、AI素养能力养成等展开,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提供行动方略。

破壁·教学革新
以AI技术赋能、教学方法创新、跨学科融合、产教协同为重点的教学革新行动在教研周全面铺开。计信学院联合电通学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集体备课活动,外国语学院针对“AI+外语”主题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新闻传播学院将智能算法深度融入教学内容,“1+N+X”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学院探索引入PBL、模拟实训、AI辅助教学、协同编程、行业仿真等先进教学手段,生命科学学院大力推广问题导向式教学,构建互动性和实践性强的新型教学模式;文学院创建“实践教学工作坊”,打通文学创作、语言教学与数字技术壁垒;历史文化学院采取“微话剧+结构化辩论”教学模式,破解“低头族”困局;美术与设计学院大力推广设计系“毕设服务地方”模式,推动跨专业产学研合作;多个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行业企业导师、真实实训项目等引入课堂,各类创新实践有效激发教学活力与效能,为构建面向智能时代、适应未来需求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注入变革性驱动力。

赋能·师者成长
各单位以精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打造多维赋能平台。教务处精心举办教学改革专题培训,解码前沿教学理念与实践范式,引领教师把握育人变革新方向。教育学部举行教创赛国赛参赛选手经验谈,深度解析备赛要诀与创新精髓;管理学院组织召开青年教师成长总结会,系统谋划发展路径;外国语学院通过“教授传经”与“青教问道”双线交流,重点推进“传帮带”育才机制与“青年教师淬炼计划”落地生根;文学院特邀山东大学权威专家来校,围绕新文科建设作前瞻性主旨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现场观摩天津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比武,汲取金课设计精华。多场跨院系教学经验深度分享会荟萃优秀教育智慧,以先进理念碰撞与创新方法互鉴助力教师全面成长。

淬炼·质量闭环
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与常态保障,各学部(院)系统部署、多措并举。举办工程教育认证培训会,引领工科专业开展质量导向的专业内涵建设;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为抓手,全面开展自查,通过严格执行全链条管理流程,确保各环节质量可控、标准统一;面向教学管理队伍举办专题培训,聚焦教学运行规范、课程计划执行、教务系统操作、教学档案管理、监考排课机制等关键环节,有效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与效能;召开教学督导工作总结及意见反馈会,充分发挥督导组“质检员”与“教练员”作用,基于系统化听课、常态化巡课、教改项目评审、大创项目指导、试卷审阅、竞赛辅导及论文抽检等过程监督,深度剖析各教学环节暴露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提出系统化改进建议;开展考风学风教风建设研讨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工作,系统梳理评估结果与问题症结,为精准施策、明确持续改进方向提供重要依据,助力质量保障闭环高效运行。

自2019年建立常规教研与集中教研“双线协同、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以来,学校教学研究活动日益制度化、规范化。这一机制强力支撑了教师教学能力阶梯式成长与专业素养持续精进,为本科教育的转型跨越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立足新起点,学校将持续深化教研模式创新、拓展内涵维度,驱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奋力攀登卓越人才培养新高地。
照片由教务处提供
编辑:孟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