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在中国民航大学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行统一,熔铸强国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历史现场+科技前沿+思辨讨论”的创新形式,为来自不同学段的同学们打造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大思政课”。
历史现场:重温抗战岁月,感悟先辈精神
活动在中国民航大学停机坪拉开序幕。停机坪上陈列的飞机成为同学们了解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的生动教材。“从国产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到自主研发的中程中型多用途运输机运-8的原型A12,每一架飞机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勾勒出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丽轨迹。”在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教师王会朋的引导下,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这些飞机的技术特点和历史背景,更深刻体会到了先辈们为了国家航空事业的崛起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88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拉开全民族抗战序幕;88年后,我们在此触摸一架架飞机背后的‘强国密码’!”面对歼-5战斗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成员张勇激情昂扬地讲述,瞬间将同学们拉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架曾守护领空40年的‘老将军’,见证了国家从‘一架飞机都不能造’的困境,到如今运-20‘胖妞’接英雄回家的荣光!这不仅是装备的飞跃,更是一个民族从挨打到自强的觉醒!”
科技前沿:探访航空科技,激发创新热情
在中国民航大学航空体验馆,“中国心”成为焦点。在C919模型前,王会朋老师提问道,“大飞机国产化最难的是什么?”“发动机!”“像芯片一样被‘卡脖子’!”同学们纷纷抢答。
当屏幕上呈现1937年日军空袭卢沟桥的黑白画面,再到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且承担接运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任务的运-20划破长空,进入中国领空后2架歼-20为其伴飞护航,以“双20”列阵苍穹告慰革命先烈,同学们感慨万千。张勇分享了曾执行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任务的礼兵战士们,为了稳稳托起棺椁,训练时不断加量,胳膊麻了也咬牙坚持的感人故事。尤其是战士张国瀛的感受:“比起平常的训练,烈士的棺椁其实很轻,但我又感觉到很重。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在我心里,他们比泰山还重”。
“听到我们在关键领域仍被‘卡脖子’,我暗下决心:将来要学航空发动机,投身科技报国,为我国国防和军事实力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学生刘涵宇斩钉截铁地说道。
思辨讨论:聚焦国防建设,安全与发展共融共生
活动的高潮在一场关于“国家资源投入方向”的辩论赛中展开。现场学生围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应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双重目标”这一议题,结合历史案例和国际安全形势,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怀。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了总结点评,强调了民生与国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实现国家资源最优配置的战略意义。
“88年前,我们因落后而挨打;88年后,我们用‘动态平衡’统筹安全与发展——这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活动尾声,全体学生齐声宣读《青年公约倡议书》:“铭记七七,强国有我;学习科技,投身报国……”铿锵誓言在会场久久回荡。
来源:2025年7月8日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