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校园动态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赴韩国参加“第2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年会”


发布时间:2025-08-06

本站讯(通讯员 刘兆文)7月28日至8月1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吕超教授和博士生刘子琪赴韩国首尔参加“第2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年会”。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55年,通过举办三年一届的学术会议以及与各个国家比较文学学会的合作,为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者提供交流的平台。本次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科技”,恰逢ICLA成立70周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学者参与。

分论坛合影:左一为刘子琪博士,左十为主持人吕超教授

吕超教授作为受邀代表,主持和评议了分论坛“Literature and Science: Conflict, Integration and Possible Future in Science Fiction”(文学与科学:科幻小说中的冲突、融合与可能的未来)第三场,并做学术报告“On Ethics between Human and Robot in Science Fi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从存在论视角探讨科幻小说中人与机器人的伦理关系》)。该英文演讲基于吕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科幻文学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研究”,将机器智能分为图灵机和超图灵机两大类,提出人与机器人的四大伦理范式:神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主义,认为人类只有不断破解伦理新题,才有可能实现未来永续的“变在”和“善在”。

刘子琪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作为受邀代表参与了分论坛“Misreading the East”(误读东方)第一场,并做学术报告“On Posthuman Subjectivity in Belyaev”(《论别利亚耶夫科幻小说中的后人类主体性》)。该英文演讲基于刘子琪主持的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论别利亚耶夫科幻小说中的现代性反思”,将后人类主人公的技术具身视作主体性的一种极端追求,面对后人类的身份认同危机,认为或死或消的悲剧结局是主体性在存在论层面遭遇的终极悖论,并在后人类理论的视域下提出以游牧和共生的路径来重建技术时代的主体性。

比较文学研究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以文学为纽带,实现多元文化互学、互通、互鉴有着重要意义。文学院师生积极走出国门,参加跨语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体现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科研成果及研究生培养的国际标准。文学院将继续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平台等方式,持续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水平。


照片由文学院提供

编辑:孟宏发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
津ICP备09008453号-26 | 天津师范大学.公益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