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战疫
  

与子偕行 四海同心:天津师大中外师生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0-04-02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消息 三月的天津,窗外枝头嫩芽早已新发,细碎的光影正穿过挨挨挤挤的一抹亮黄、一树粉白,静静洒落在一地盎然的绿意上,春风不解红尘意,又上枝头舞霓裳!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小星球的这一隅、那一处,屋内,屏幕前双目凝视,十指飞舞的,是一个个国籍分散、时差不同、文化多元的天津师大国际学生和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的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任课教师们。疫情阻挡了相见的脚步,却挡不住师生携手、方寸屏幕间的守望相助、温情流溢。在这个特殊时期,不耽误对各个层次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不落下对散落在世界各地任何一位国际学子的关爱,老师们默默地把自己修炼成一枚枚自律、担责、爱心加持的“网络主播”,和国际学生携手,一起讲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活故事,用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

一个也不能少,即便“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

“停课不停学”期间,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有46个国家357名国际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开展学习活动。受疫情影响,无论是三年的学硕、两年的汉硕、四年一贯制的本科生,还是刚被录取但从未谋面的汉语中长期进修生,无论是紧邻中国的亚洲学生还是远隔千万里的非洲学生,都需要在同一时间,聚集在方寸屏幕前,开始始料未及的网络课程。“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时差问题第一时间凸显出来。绝不能耽误对各个层次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绝不能落下对散落在地球任何一隅国际学子的关爱,是学院领导与全体教师的共识。老师们积极应对网络教学新变化,任课教师联动,全天候与学生沟通,全力保障每一位学生不掉队不落课。

本科一年级2个班30名学生,分布在亚非欧三大洲15个国家,时差从1个小时到6个小时不等。六位任课教师抱定上课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决心,克服需要自己下午甚至晚上长时间上课的困难,主动与学生和教学办公室协商,重新调整课程安排,最终确定了30位学生均能参与的上课时间。面对部分学生网络受限或不稳定的情况,老师们通过每次课后一对一邮箱发送上课资料,在线答疑的方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全部上课内容。

进修E班的学生大部分是升入高级班还要再上一学期的学生。综合课任课教师兼班主任林树馨老师与其他几位任课教师商定,将班里的学生按时差分为“可以同步上课”和“无法同步上课”两个群组,要求“可以上课”的群组必须按时上课;“无法同步上课”的学生课后按照老师布置的课堂内容自行学习,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课教师随时在线答疑,给出反馈;采用课前五分钟早点名、晚8点做当天上课总结的办法,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与互动;晚总结时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未能按时到课的学生关心鼓励。口语课任课教师李晴老师,与林老师密切配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结合线上课程特点,采用口语课和综合课互动呼应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融入HSK和HSKK考试训练,解决了大部分学生备考HSK和HSKK的需求。这些有温度的做法,激励着按时参课的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地学习,无法按时参课的学生更多出现在晚总结的师生互动中,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体现出了让人惊异的班级凝聚力。

千万里相隔,也挡不住满屏的温情流溢

谁说疫情会阻挡学习的脚步?会隔断文化的交流呢?谁说隔着冰冷屏幕的课堂也可能会冷冰冰的呢?在这个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里,疫情只能暂时阻挡我们面对面的交流,万里相隔,也挡不住互相关心、鼓励的温情,热爱中国、热爱汉语的心并不会因距离而变得遥远。

进修D班班主任杜艳老师说,她的课堂每天都在师生温馨的问候中开始,在愉快的气氛中享受学习,在互相鼓励中结束,老师和学生从未感觉学习的困难与辛苦,相反,每次下课都总感觉意犹未尽。这份温情的传递更多地体现在来自肯尼亚的田龙同学身上,因为喜欢汉语,喜欢中国文化,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北京时间凌晨3点参加微信课堂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毅力让人佩服,这样的学习热情令人感动!希望学生们继续保持这样美好的心态,在学习汉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科三年级现代汉语课程任课教师杜凤梅老师说,时空的阻隔,让有效的网络课程并不仅仅局限于90分钟语言或专业知识的讲授,网络课堂上的教师,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捕捉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随时关注无法上课的学生,询问原因并及时发送课程资料、随时在线答疑。只有从教学和生活上都把学生放在心上,随时送出关心和问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温暖,再难的专业课程,学生也愿意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前行,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跟上了。

本科二年级综合汉语课程任课教师董月凯的课堂上,有14名巴基斯坦学生,“巴铁友谊”牢不可破,学生非常关注中国防控疫情的进展情况,也关心着国内老师们的身体健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董老师积极利用课堂向学生宣传防疫知识,推荐中国画报出版社授权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传图》(乌尔都文版),与学生们同心抗疫,共度时艰。万里相隔,冰冷的屏幕挡不住的依然是你中有我中有你的一声声问候和一声声嘱咐。

方寸屏幕间,师生携手共悟“命运与共”

病毒没有护照,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屏幕后面的中国老师和国际学生感同身受。“君送我,与子同裳 ,我报君,同担风雨 ”,命运与共,才是人类美好未来的最好注脚。

本科三年级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任课教师穆涌老师,综合运用图片、视频、语音、文字等形式,给远在世界各地的学生讲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是不同的,存在多样性,这很正常,但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懂得换位思考问题,用他人的逻辑去思考他们的行为。结合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引导国际学生更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理解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今天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哪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一定要具备合作意识、包容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本科三年级现当代文学课任课教师李欣颖老师,将这门对国际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课程,转化为一个正向文化参与的过程,切合线上教学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在文学教学中融合语言教学、国情历史、乡土民俗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以乡愁、爱国、奉献等人类共通的感情为基石,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结合当前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实现有引导力的文学教学,引起学生共鸣。被郭沫若诗歌《炉中煤》所表达的对祖国眷恋和热爱之情所感动的学生,创作冲动油然而生,印尼学生郑佩音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自己对这场席卷全球疫情的感悟和对中国的礼赞——《中国,我要把你记在心里》。

本科一年级综合汉语课程任课教师王曦老师,将面对肆虐的疫情国家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全力抗疫、14亿中国人民爱国奉献守望相助的故事融入综合汉语词汇、课文的讲解与练习中,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结合课上所学内容,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这个时代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于是,越南同学丁氏垂玲花半个多月的时间绘制出精美图画《四海同心,天涯比邻》,对学校和老师们竭尽全力护佑国际学生安全和健康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谢;留在天津的也门学生塔里布,把作业做成“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的视频,并在小作文里记录了自己疫情之初主动在社区做志愿者,并将自己并不富余的口罩送给买不到口罩的人的经历,他在作文里写道:“我接受过很多中国人的帮助,虽然我自己的口罩很少,我的力量很小,但是我希望通过帮助中国人来表达我对中国的感谢。”

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才是最有力的武器,中国,一直都在同世界携手,全力应对,网络屏幕前后的中国教师和国际学生更是感同身受!“小小的国际学生网络课堂,撑起的已不只是知识与文化的平台,更是全球‘抗疫’期间我们向世界传递中国态度、中国温度的平台。”林树馨老师道出了全体国交人的心声。阳光总在风雨后,国交学院全体教师将始终和国际学生携手,守望相助,和衷共济,一起讲述更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故事,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