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
冯宏良,法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先后入选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研究。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该书荣获第十六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篇论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以及求是网、人民网、光明网等摘编或全文转载。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课题1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急委托课题1项。

学会用辩证思维审视外部世界
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和“主义交织”的时代,这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和思想供给“过剩”的时代。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多元化的文化价值交相辉映,让人们目不暇接。肯定与褒扬、否定与批判,人们的态度和立场日益鲜明,价值判断的形成却更加随心所欲。
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在信息获取极其便捷的当下,人们却越来越感觉难以把握外部世界的“真相”,面对舆论场中充斥着“情绪化”和“极端化”思维的众生喧嚣、泥沙俱下,人们在求解“真相”、追逐“真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无所适从。
寻求“真相”变得如此之难,以至于有人悲观地认为,人类处于“后真相时代”,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获取自由的同时,却不知不觉间陷入了“信息茧房”的困境。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特定立场出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基于此形成个性化的“真理”认知,并坚定地认为这就是“终极真理”和“绝对真理”,不容任何置疑和批驳,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距离“真相”和“真理”已经越来越远。走出“后真相时代”和“信息茧房”困境,需要学会用辩证思维审视外在世界。
辩证思维是一种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辩证思维具有从对立统一的视野出发观察外部世界的鲜明特质,主张在破与立、动与静、量与质、否定与肯定、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的对立统一中,在发展意义上整体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绝对主义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死敌,在绝对主义思维支配下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除了可以用“理性”编织的外衣遮掩一下内心深处的“偏激”和“情绪”以外,对于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毫无意义。
辩证思维的养成是学术训练的基本功,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辩证思维的灵感。知识和方法是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两者互为支撑、不可分割的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知识可以积累,而方法则主要体现为基于科学思维升华而成的某种“悟性”。前者是普遍化的,后者则是个性化的。后者对于科研创新更具有决定意义。目前为止,唯物辩证法仍然是最具科学性的方法论资源,在各种“主义”和“思想”层出不穷的今天,很容易使人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作为初学者还是应该“稳住阵脚”,不要“乱了心神”,应更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辩证思维的灵感和学术“悟性”。
供稿: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