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媒体看师大
  

人民网 | 天津师范大学学子深入罗城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7

 

实践团在罗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河池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实践团在罗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天津师范大学青耕山海团队分支——“青耕”仫佬实践团的一群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怀揣着知识的种子、与对县域文旅工作的热忱,于8月3日至8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巧思文创:仫佬文化符号解码激活

从灵感迸发,到巧思碰撞,再到潜心打磨,“青耕”仫佬实践团成员解码激活仫佬族文化符号并提炼元素,历时近一个月,开发出原创的罗城系列文创作品。包括“秀美罗城”旅游导览手册、罗城专属IP形象“凤凰小娃”和“牛皮菜饱饱”表情包、镂空打卡文创卡等。文创作品形态各异,功能多样,转化空间大,体现着团队的匠心独运。

“为达到最佳效果,‘凤凰小娃’的设计更换了3版,‘秀美罗城’旅游导览手册经历了26次调整。只求这些源于罗城的创意作品能真正服务于罗城文旅宣传与发展。”在与罗城县团委、县文广体旅局及东门镇、四把镇等相关工作人员召开的座谈会上,领队朱丹煜介绍团队文创时这样说。

打造契合当前“情绪消费”热点的文创产品,是“青耕”仫佬实践团的创新之举。他们将文创设计原文件全部提供给了罗城,促进当地文旅宣传推广。县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因地制宜,好好利用。”

青春赋能:仫佬山乡非遗焕发新生

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非遗底蕴深厚。

踏入罗城中石村石围屯,实践团成员不仅沉醉于独特的二声部仫佬古歌,更主动向仫佬族人学唱山歌,同步细致收录音视频,为文旅宣传夯实基础。团队更发挥创意,将“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信念及实用普法、反诈知识巧妙融入山歌歌词。这一创新改编,让古老非遗唱响时代新声,焕发蓬勃活力。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切体悟了仫佬族非遗的独特魅力,并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激活其当代生命力,使之融入现代生活。团队通过创新改编山歌、策划制作短视频、传授新媒体技能等具体行动,切实助力仫佬族山歌、剪纸、刺绣等非遗增强时代吸引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数字化多元传播方式,致力于让仫佬族瑰丽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并喜爱。

实践团在罗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河池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实践团在罗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度调研:仫佬文旅融合崭新篇章

“青耕”仫佬实践团紧扣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深入走访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石围古村以及国家级4A景区棉花天坑、成龙湖公园,扎实开展实地研学。

在罗城仫佬族博物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参观与聆听专业讲解,仿佛触碰到了仫佬族人真实的生活轨迹,深度了解了仫佬族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精髓。

在棉花天坑景区,实践团主动访谈当地居民与游客,收集真实体验反馈;观察特色产品馆的运营与销售;梳理景区文旅宣传策略。在成龙湖公园,团队则潜心研习于成龙廉政文化,感悟其精神内涵。

这一系列实地调研,为团队后续分析文旅融合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创意拍摄:仫佬千年风情绘声绘色

作为实践成果的重要转化,“青耕”仫佬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青春创意,策划并拍摄了仫佬族文化主题奇幻短片《仫佬有灵》,以更生动新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仫佬族文化。

《仫佬有灵》的创作与拍摄,是实践团将实地调研、情感体悟转化为创新传播成果的积极探索。该短片不仅是实践内容的艺术化呈现,还为仫佬族文化在更广阔舞台上焕发新生开辟了新的可能。

除此之外,实践团紧跟热门短视频剪辑模板,以罗城的自然风光与地标建筑为素材,拍摄制作了色彩卡点视频,收录了立体鲜活的罗城风光,让更多人看见秀美罗城。

天津师范大学“青耕”仫佬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仫佬山乡,用智慧笔触描绘文化新韵,从巧思迭出的文创设计赋能文旅宣传,到创新改编与技能传授焕活非遗新生;从深入肌理的扎实调研把握发展需求,到光影交织的创意拍摄拓宽传播路径,每一步实践都凝聚着青年学子的热忱与匠心。他们以切实行动架起仫佬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罗城文旅融合注入了青春动能。(朱丹煜 杨柔柔)

来源:2025年8月13日 人民网

链接:http://gx.people.com.cn/n2/2025/0813/c179409-41321344.html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
津ICP备09008453号-26 | 天津师范大学.公益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